燃文小说 > 恐怖灵异 > 朕有曹操,何惧天下 > 第221章 ,荀彧到底是哪边的
    皇帝在前,臣子在后。

    皇帝快一些,荀彧就快一些,皇帝慢一些,他就慢一些,始终距离不变。

    荀彧对皇帝的尊重,是刻进骨子里的,他的言行举止,都已变成了习惯。

    只是这份对皇帝的尊重,和对皇帝的忠心,似乎并不对等!

    刘协不点破,荀彧就已经心里很难受了,现在当面点破说他是曹操的人,荀彧恨不能找个地缝,一头扎进去。

    “陛下,臣…”

    荀彧艰难的开口,想解释一下,表一下忠心,可话到嘴边,却又无法出口。

    他不像郭嘉那么坦然洒脱,因为郭嘉的立场始终如一,他坚定的站在曹操那一边。

    荀彧夹在汉室和曹操中间,两边的份量在他心中都不轻。

    一方面,他欣赏曹操的能力,觉得只有曹操这样的豪杰才能平定乱世,另一方面,荀彧对汉室又心存敬意,心存牵挂,不希望四百年的大汉被终结掉。

    荀彧支支吾吾,额头隐隐冒了汗,任凭他智谋过人,此刻也尴尬的羞于启齿,脸色渐渐憋红了不少。

    刘协笑了,“文若,别想太多,朕如果真要追究你,在朝堂上就把你问罪了。哈哈,曹公对朕有功,你也不例外,朕虽然记仇,但也懂得感恩。”

    荀彧松了一口气。

    即便皇帝如此大度,不乏对曹操有忌惮的原因。

    但荀彧心里还是涌起了一股暖流。

    刘协对这个话题,只是蜻蜓点水的随口提了一下,他并不会对荀彧深究。

    难道要质问他,为什么脚踩两只船?为什么不能一心一意的效忠皇帝?

    聪明人不会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浪费时间。

    “文若,过去的就过去了,朕金口一开,言出必行。”

    荀彧又感动,又自责,发自内心的说道:“陛下之心胸,古今少有,即使秦王汉武怕也不及也。”

    刘协爽朗的笑了,“虽然朕不喜欢听人夸赞追捧,但今日你这么说,朕还是很高兴的。”

    “陛下,尚书台今后,您看……应该如何运作?”又走了一段路,荀彧忍不住说道。

    现在的形势,已经明显的不能再明显了。

    皇帝亲政,所有的一切都是皇帝说了算,尚书台荀彧觉得已经没有必要再继续下去了。

    荀彧接着说道:“臣觉得,今后大小诸事,都可以在朝堂上商议决断。”

    刘协摇了摇头,说道:“一切照旧就行了,当然,如果文若想回到曹公身边,朕也不会阻拦,尚书令朕可以另外再挑选贤能之士来担任。”

    荀彧有能力,尚书台也一切都运转正常,刘协还是愿意继续保留这个方式。

    凡事都要自己过问,事必躬亲,那种高强度的工作方式,就算刘协年轻力壮,怕也吃不消。

    下面的人负责做事,上面的人负责用人,刘协更喜欢这样的方式。

    荀彧怔住了,皇帝竟然让他回到曹操身边。

    虽然刘协只是半开玩笑的提了一嘴,但还是让荀彧很纠结。

    试问,怎么回去?

    曹操现在官拜司空,并没有属于自己的封地。

    荀彧堂堂一个尚书令,作为颍川荀氏的领袖,难道以后要去官渡扎个帐篷办公吗?

    连曹操自己现在都成了水中的浮萍,没有了着落。

    曹操是司空,朝廷在哪里,司空就必须待在哪里。

    曹操的根基在许都,但现在许都皇帝说了算,连曹操自己都不知道以后在哪里落脚。

    荀彧就算从许都跑到曹操身边,无非也就是壮大一下曹操的“流浪军团”

    如果曹操真有了封地,比如做了魏公,或许会有一些人愿意跑过去做曹操的属官,但如果真的那样了,荀彧也不可能过去。

    因为,荀彧从骨子里,就不赞成曹操称公封王。

    所以,让荀彧去追随曹操,不管从哪一方面考虑,都是不成立的。

    朝廷在哪里,荀彧就必须留在哪里。

    这就是荀彧的宿命!

    放着汉臣不做,跑去做曹操的属官,这种事,荀彧绝对做不出来。

    “文若…”

    见他迟迟不开口,刘协叹了口气,有些不忍心,“不是朕要逼你,而是因为,朕是大汉皇帝,从登基即位的那一刻开始,朕就肩负起了匡扶汉室的使命。倘若,臣非臣,帝非帝,这天下还是朕的天下吗?这天下还是汉室天下吗?朕既不想被架空做摆设,也不想让你们误入歧途啊。”

    前面不远处就是荀彧的家,刘协就像来自己家一样,径直走了进去。

    门丁都认识皇帝,自然不会阻拦。

    荀彧重重的叹了口气,拖着两条沉重的腿跟了上去,两条腿机械似的往前迈步,整个人好像被抽空了精气,失了魂魄。

    皇帝想做真正的皇帝,难道错了吗?

    皇帝想让臣子们做忠臣,难道错了吗?

    刚刚刘协那句话,你如果想回曹操身边,朕不会阻拦。这句话差点要了荀彧的命。

    荀彧自从许都发生变故后,整日寝食不安,每天心里都在剧烈的挣扎。

    好人难做,忠臣难当啊。

    当荀彧进了前院后,荀恽正在和刘协说话。

    刘协笑着询问他的学业,最近在读什么书?谁在授业?

    荀恽已经11岁了,不再喜欢玩具了,受父亲的熏陶,对经史子集很是酷爱,每天都会读几个时辰的书。

    刘协考究了一下,连连夸赞,“不错,朕不日就会重建太学,到时候会选拔一批优秀的学子进去,你可要加油啊,争取给伱父亲争光,给荀氏添彩。”

    荀恽认真的点着头,“陛下,我一定努力学业,不让父亲失望。”

    刘协欣慰的在他头上摸了一下,“很好,朕来的匆忙,也没带什么礼物,就送你一首《劝学篇》,希望你能谨记在心,时刻努力。”

    荀恽瞪着明亮的眼睛,拍着小手满怀期待。

    荀彧也停住了脚步,好奇的听着。

    到现在为止,荀彧只知道,皇帝很聪明,很有气量,很有手段,但还未曾听闻过,皇帝有什么诗作问世。

    刘协并没有刻意的要扬名,只是看到荀恽在读书,有感而发,便想着督促他一下,让他好好的保持勤勉读书的习惯。

    刘协缓缓在院中踱步,一边走着,一边吟了一首唐代韩愈的《劝学篇》。

    长江后浪推前浪,世上今人胜古人。

    若使虚度过,到老空留后悔心。

    有志不在年高,无志空活百岁。

    少壮不努力,老大徒伤悲……冰生于水而寒于水,青出于蓝而胜于蓝。书到用时少,事非经过不知难。

    刀不磨要生锈,人不学要落后。有路勤为径,学海无涯苦作舟……

    这首诗词朗朗上口,通俗易懂,荀恽才听了一遍,就大概明白了其中的意思。

    荀彧停住脚步,细细的品味着,心里也暗暗赞叹。

    皇帝真是深藏不露,想不到竟然有如此大才。

    荀彧急忙让人找来纸笔,“陛下,不妨您再说一遍,臣要写下来,贴在小儿屋中,督促他勤于学业,用心苦读。”

    刘协只好又说了一遍,荀彧急忙一字不落的记了下来。

    荀彧父子的惊讶和佩服,刘协并不在意,在这边停留了一会,刘协便去了隔壁拜访荀悦去了,荀彧也跟了过来。

    荀彧的宅院和荀悦的紧挨着,而荀攸的院子则在斜对面,因为都是同族至亲,彼此都靠的很近,方便互相走动照应。

    荀悦只是生病了,这几日许都的事情他也听说了,见皇帝亲自来探望自己,激动的急忙起身下了床。

    尽管刘协伸手阻拦,荀悦还是恭恭敬敬的跪伏在地上,稽首参拜,“陛下,老臣给您行礼了。”

    一句话没等说完,荀悦便已放声落泪。

    荀彧站在门前,深受触动,犹豫了一下,还是把身子迈了进来。

    荀悦面容方正,留着短须,虽然才过了五旬,但却显得非常苍老。

    一方面常年埋首案牍,忙于钻研经籍,过于消耗精力;另外,则是忧心社稷,加之对曹操诸多不满,也加速了他的衰老。

    刘协扶着他重新坐下,拉着他的手,安慰道:“您老好好养病,过几日等身体康健了,朕就把太学的事情,交给您老。”

    学校的重要性,刘协非常重视。

    荀悦对经籍研究多年,刘协以前也经常向他请教。

    一些复杂的经文,他都能用通俗的方法解读出来。

    论学士、论名望,掌管太学,荀悦都足以胜任。

    太学的负责人在东汉称为祭酒,西晋的时候太学又称为国子监。

    校长的说法始于清朝,但荀悦的作用,就相当于太学的校长。

    他这个祭酒,和郭嘉那个截然不同。

    荀悦当即应允,满脸激动的说道:“有生之年,能看到陛下亲掌神器,老臣死而无憾啊,陛下信任老臣,老臣这副残躯,自当鞠躬尽瘁,为陛下效劳。”

    他和荀彧不同,荀悦从来就没打算过站队支持曹操,他一直坚定不移的站在皇帝这一边。

    一开始,曹操是看了荀彧的面子,打算重用他,结果,试探了几次之后,曹
该站采集不完全,请到原文地址:(http://www.1024txt.xyz/book/414027/69894835.html)阅读,如您已在燃文小说(http://www.1024txt.xyz),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,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!该站采集不完全,请到原文地址:(http://www.1024txt.xyz/book/414027/69894835.html)阅读,如您已在燃文小说(http://www.1024txt.xyz),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,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