燃文小说 > 历史军事 > 汉家功业 > 第一百一十五章 每逢大事
     刘辩随后在众臣的簇拥下,开始祭祀灵帝庙。

    基本上不需要刘辩做什么,即便是祭文也是事先拟定好的,不需要他宣读,只要跟着做烦琐的仪程就行。

    这一套下来,足足一个时辰。

    而后开始是汉代历朝皇帝,都要一一拜祭。

    接着要是祭祀天地,分为五个环节,献帛、献酒、奠牲、作乐、祝文,还要出宫,到南郊与北郊。

    刘辩穿戴整齐,坐在御驾上,领着文武百官出宫。

    祭祀由太常蔡邕主持,他已经早早的在等着了。

    宫外的百姓还没有散去,呼喊着跟随。

    北郊祭祀天帝,过程十分烦琐,刘辩如同机械木偶被被操弄来摆过去,对于那些奇怪的仪程,他看不懂也听不懂。

    足足又一个多时辰,一众人回宫,而后又是一番仪程,出宫转向南郊。

    这次,是祭祀天地,是这场祭祀的重头戏。

    洛阳城的大小官吏几乎都到了,外围还有无数百姓围观。

    在蔡邕近乎半个时辰复杂的动作之后,王允上前,将一道缣帛递给蔡邕。

    蔡邕满脸肃容,又是一番仪程后,开始沉声朗读圣旨“惟中平六年十月丙午,皇帝辩敢用玄牡,昭告皇天上帝后土神祇汉有天下,历数无疆。曩者……”

    刘辩站在高台一旁,无声听着。

    祝文到一半,蔡邕开始如数家珍的将刘辩的功绩上禀,尤其是大胜匈奴,斩灭匈奴单于,直言远胜于世宗武皇帝。

    刘辩在一旁听得,不自觉的脸角发热。

    但是周围的百姓不管,已经纷纷跪地,高呼万岁。

    “陛下万岁!”声音如雷,滚滚如潮。

    等到祭文结束,群臣再拜,百姓更加激烈,高呼声震动远野,仿佛天霄都在颤动。

    刘辩神情不动,环顾着身前跪拜的群臣与百姓,双眸灼灼,好似在燃烧,心中豪情万丈,壮志干云。

    群臣之中,有太多人在激动,在憧憬。

    汉室颓废,是近十几年所有人的共识,在黄巾之乱打到洛阳边上,在羌人危急三辅,不知道多人在哀叹,汉室将终。

    现在,无数人的目光在刘辩身上,积攒着他们对汉室的希望,对大汉中兴的狂热!

    “礼毕!”

    在一声长喊中,群臣起身。

    这也意味着,今天的祭祀结束。

    “陛下万岁!”

    百姓还是不肯散去,高呼不止。

    刘辩这次没有挥手,坐上御驾,开始回宫。

    一路上,朝臣们三五成群,议论不断,语气振奋。

    百姓们还在跟着,翘望着刘辩的御驾。

    到了皇宫,刘辩就想一头栽倒,睡个一天一夜,但还有事情得做。

    先是与杨彪,皇甫嵩,王允等人简单叙话,而后去了永乐宫,陪何太后用膳,直到天色微亮,他才抱着唐姬沉沉睡去。

    刘辩睡得着,朝臣们却鲜少有人能睡得着。

    整个洛阳城仿佛都灯火通明,所有人都在讨论着刘辩的御驾亲征,溢美之词充斥着洛阳城上空,黑暗中,如有霞光闪烁。

    自然,暗地里,也有些魑魅魍魉在窃窃私语。

    第二天一早,尚书台就聚齐了人。

    杨彪,王允以及四个尚书,廷尉都在。

    李儒气质儒雅,坐着躬身道“下官认为,当改元。”

    何颙道“这,明年才改元,再改是否不合适?”

    按照大汉的传统,每逢大事,须改元。

    问题是,刘辩继位,明年才会改元,这还没到时间。

    钟繇面色肃容,道“是否,再次大赦天下?”

    大赦天下,也是惯常操作。

    杨彪坐在主位之上,面色威严,没有说话。

    王允漠然不动,还在考虑着论功行赏的事,晌午过后,就要颁布了。

    他要在那之前见到刘辩,劝说刘辩改变主意。

    李儒见王允不说,目光一动,道“是否,请渤海王一同商论?”

    这句话一出,所有人都看向李儒,神情各异。

    小小议事厅,一片安静。

    李儒见着,神色如常,道“渤海王听政尚书台,是陛下的旨意。”

    众人目露疑色,又看向王允。

    王允心里微动,当即道“此事理当由尚书台决议,由渤海王呈报陛下。”

    荀攸看着王允,陡然会意,道“下官赞同王公之言。”

    钟繇,何颙等人也明白过来,道“下官附议。”

    杨彪愣了下,这转眼间,都支持王允了?

    他小眼睛眨了下,看了眼李儒,笑呵呵的道“此番恭贺陛下大胜匈奴,确实是少了渤海王的奏本,我去催一催。”

    说着,杨彪径直起身,准备去找刘协。

    “下官陪同。”王允哪里肯放过这样的机会,跟着起身。

    由刘协上书称颂,那就是表示刘协没有那种心思,让朝野看到皇家团结,消除朝野的一块心病。

    最重要的,这是取悦宫里陛下的好手段!

    荀攸等人目送着二位大人物的离开,转头继续讨论。

    荀攸沉吟着,道“改元的话,我们先拟定几个,由陛下决定改或者不改。”

    众人点头,何颙道“大赦,我觉得不必了,已经赦了三次,再赦也无意义。”

    李儒见几人抱团,微笑不语。

    这时,一个中黄门进来,端着一堆奏本,道“诸位尚书,这是今天的奏本。”

    荀攸伸手接过,分给其他人,随手也打开一本。

    看了几本,他就不由抬头,其他人几乎也一样,对视之下,面面相窥,而后沉色拧眉。

    这些奏本,来自全国各地,全部是弹劾卢植,董卓,曹操等人,总共有十多本。

    李儒扫了几人一眼,拿着几道奏本,故作思忖。

    荀攸不动声色的看了他一眼,与众人道“送入景福殿?”

    其他人也都点头,这件事,他们做不了主。

    如果是以前,肯定会朝野沸腾,卢植最低是罢官,董卓,曹操必然入狱。

    但是在现在,得看宫里的意思。

    何颙这时看向荀攸,道“豫州的事情你听说了?”

    荀攸给了他一个眼神,道“听说了。”

    何颙接收到,立即转移话题道“我打算待会儿去见唐公,一同前去?”

    ‘唐公’,是朝臣对唐瑁的一种尊称,毕竟这位是刘辩的老丈人,而且是司隶校尉,眼看着就要步入尚书台了。

    荀攸想着司隶的改革陷入停顿,道“好,等宫里的旨意。”

    他们还需要等待宫里的封赏诏书,而后是晚上的群臣大宴。

    李儒见着‘颍川党’已然沆瀣一气,脸上从容微笑,心里暗自道难怪王公对这些人深为警惕,如此抱团结党,阻断政通,谁人能放心?

    宫里。

    经过杨彪,王允的劝说,刘协写了一道恭贺的奏疏,而后与两人一同前往景福殿。

    刘辩昨天累的够呛,醒的却很早,但又不想起床,半躺在床上,一边用扇子扇风,一边看着曹操的奏本。

    唐姬穿着单衣,跪坐在刘辩边上,手里是一碗羹汤,拿着勺子在轻轻搅动。

    “这是将功补过?”

    刘辩自语,随即歪头,咬过唐姬递过来的勺子。

    曹操用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,剿灭了三十多个大小匪窝,更是收拢了一万三千多青壮,筹集了近十万石粮食。

    禁军大营现在有一万多人,从兖州,青壮的招募正在进行,卢植还会调集一些人过来,加上曹操的两万多人,这瞬间飙升到了七八万!

    刘辩想着,不自禁皱眉。

    手里有兵了固然是好事情,但他得养得起!

    “盐政,是势在必行了……”

    刘辩看向门外,目光幽幽。盐政相比于其他赋税,是最容易在短时间得到大笔钱的方法。

    潘隐悄步进来,看了眼,低着头道“陛下,渤海王,丞相,左仆射求见。”

    刘辩收回思绪,从床上起来,道“到书房去。”

    唐姬连忙过来,给刘辩穿衣服。

    书房内。

    刘协小脸平静,跪坐在刘辩对面。

    身后的杨彪一本正经,圆润的胖脸恭谨又有一丝严肃。

    王允神情漠然不动,又好似心事重重。

    刘协举着奏本,道“臣弟恭贺陛下大胜匈奴,凯旋而归!”

    刘辩看着他,微笑着接过来,道“你有心了。对了,祖母还有两个时辰左右到京,你代朕去迎接一下。”

    刘协一怔,道“臣弟去接吗?”

    刘辩看了眼他的奏本,中规中矩,放到一旁,道“嗯,伱以后依旧听政尚书台。”

    刘协挺直腰板,直视着刘辩,心里惴惴不安,各种念头涌动。

    他完全猜不透,这位皇兄到底要干什么?

    刘协压着心头不安,起身道“臣弟告退。”

    杨彪,王允没有说话,他们同样不理解。

    等刘协走了,杨彪沉色道“陛下,尚书台在商议改元一事,请陛下示下。”

    刘辩顿了下,想起了之前那个不喜欢的年号,点点头道“你们拟定几个上呈,朕来定。”

    “臣领旨!”杨彪道,眨了眨眼,心里有种莫名的舒坦。

    王允见状,抬手道“陛下,关于曹操等人的封赏,臣有不同意见。”

    他这是投石问路,没有将卢植,董卓一股脑的倒出来。

    刘辩面露好奇,道“卿家懂兵务?”

    王允神情不动,道“略知一二。”

    刘辩沉吟片刻,道“朕在上党,已经赦免了曹操。”

    “那也当将曹操从封赏名单摘除。”王允道。

    杨彪瞥了眼王允,这位真是一根筋,非要跟陛下过不去,顺嘴答音有那么难吗?

    刘辩也觉得王允有点不懂事了,静静一会儿,淡淡道“卿家,朕这次御驾亲征,是大获全胜。”

    王允抬着手,道“陛下,那也不能纵容……”

    他话音未落,就迎上了刘辩冷漠的目光。

    王允脸角动了动,心有不甘,还是放下手,道“臣明白了。”

    刘辩见他神情黯然,神色一转,笑着道“卿家与丞相的

    联合奏本,朕看过了。裁减容官,确实厄需,这件事,朕交给卿家来总理。”

    王允目光一振,连忙抬手道“臣领旨!”

    刘辩注视着他,道“卿家,朕说的是裁减冗官冗吏,对于各官寺的必须官吏、设置,不得动。”

    王允自然听懂了刘辩话里的潜在警告,抬着手道“臣领旨意。”

    他说完这一句,又道“陛下,臣认为,朝廷里有诸多官寺权责重叠,奏请合并。”

    刘辩抬举尚书台,削弱九卿,造成了很多权责重叠。更何况,在以往的三公府逐渐失势,很多权责本身就已经重叠,权责的重叠,意味着干一样事情的官吏翻了一倍。

    刘辩对于王允这句话,倒是很赞同,微笑道“好,这件事,也交给卿家去办。”

    王允见刘辩交给了他这多事情,刚才的落寞一扫而空,再次抬手道“陛下,关于豫州牧……”

    “越过明年,”

    刘辩打断了他的话,道“朕会派遣太尉总理豫州军民,平定乱事。不过,这是咱们君臣的话,暂且不能传出去”

    王允神情一肃,心底思索,随即就道“臣明白。陛下,太尉一人,恐有不妥。”

    刘辩嗯了一声,道“到时候,怎么配置,尚书台再议。”

    王允沉默一会儿,放下手,不再多言。

    他对董卓一百个不放心,但董卓已经失去了兵权,没了根基,派去豫州,凡有一点过错,那就是死罪!

    刘辩见堵住了王允,拿起茶杯喝了口茶,道“关于收回盐政,朝廷专营,二位卿家怎么看?”

    杨彪没有迟疑,张口就道“陛下,臣赞同。盐政之要,在于冀州、益州,须冀州牧与益州牧配合。”

    大汉最重要的产盐地在冀州与益州,而冀州牧由朱儁兼领,但青州黄巾军炽盛,朱儁缺兵少粮,堪堪支持,根本无力对冀州进行强力管控。

    益州牧则为刘焉,州牧制度的始作俑者。

    “二位卿家赞同就行,具体的,朕会让民曹去办。”

    刘辩看着两人,道“朕有意调益州刘卿家入京,二位怎么看?”

    杨彪,王允都是认识刘焉的,却下意识的对视一眼,转瞬又分开。

    王允率先抬手,道“陛下,臣建议,可以私信试探。”

    刘辩目光微动,道“卿家的意思是?”

    王允躬身,脸色不变,道“臣担心刘使君过于忙碌。”

    刘
该站采集不完全,请到原文地址:(http://www.1024txt.xyz/book/363405/56949072.html)阅读,如您已在燃文小说(http://www.1024txt.xyz),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,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!该站采集不完全,请到原文地址:(http://www.1024txt.xyz/book/363405/56949072.html)阅读,如您已在燃文小说(http://www.1024txt.xyz),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,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!